中国常德诗墙上的“清明节”
2022-04-02 20:33:01          来源:法制周报 | 编辑:周芝华 实习编辑 杨歌 | 作者:荷莲         

(文  /  荷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又叫祭祖节、寒食节、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时节。清明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一是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在清明节这天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其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所以后来清明节就有了寒食节这个称呼。

杏花榆荚晓风前, 云际离离上峡船。

江转数程淹驿骑, 楚曾三户少人烟。

看春又过清明节, 算老重经癸巳年。

幸得枉山当郡舍,在朝长咏卜居篇。

中国常德诗墙上与清明节有关的第一首诗是镌刻在《百代沧桑》篇章,唐朝诗人窦常所作的《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窦常曾出任过朗州刺史,这首诗是他途经松滋渡时写给刘禹锡的。而刘禹锡此时谪居朗州已近十年。

这首诗写沿途景观,杏树吐红,榆树生荚,春色盎然,与诗题及诗中“寒食日”、“春”、“清明节”等特定节令契合;沅江江面上行船云集,江流宛转,长路迢迢,诗人一路上行车转马,又换舟楫,辗转水路陆路,才抵达了这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楚曾三户少人烟”为诗中所描绘的和煦春光平添几许荒凉,暗示诗人心中的落寞。最后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易老,又是清明、一片春景,饱含了诗人“美人迟暮”般的伤感。

当年华夏乱,志士挽狂波。

赤手胸怀壮,青春事业多。

风回诸葛纛,日返鲁阳戈。

洒遍苌弘血,心魂铸共和。

百里洪湖岸,春回细柳营。

青山开画阁,碧水映芳城。

郁郁先英墓,依依后代情。

忠魂今告慰,四海已升平。

中国常德诗墙上《百代沧桑》篇章,还有二首与清明节相关的诗。《祭扫柳直荀、鲁易烈士墓》,是作者陈习鹏在祭扫革命先烈柳直荀、鲁易烈士陵墓时所作。诗人祭扫的柳直荀,湖南长沙人,是杨开慧闺蜜李淑一的丈夫。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词中的“柳”指的就是此诗中的柳直荀。

当时的中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事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以柳直荀、鲁易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奋起抗争,力挽狂澜。大革命失败后许多人跑去国外,而在苏联东方大学学习的鲁易却毅然回国,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在洪湖苏区时,柳直荀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鲁易任工农红军第三军第七师政治委员。在与蒋斗争中,柳鲁二人都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首侧重于对过去战斗生活的回忆。

第二首则着重描写今天的幸福生活。两位烈士所战斗和牺牲的“洪湖”革命老区,现在到处是一派春意盎然。昔日战斗的营寨,如今成为人们凭吊的遗迹,和青山碧水这些美好的景物融合在一起,成为红色旅游景点。。这两首诗诗意连贯在一起,情中有景,景中寓情,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大地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得幸福安康。这些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过上幸福生活的后人也就更加怀念革命前辈。

责编:周芝华 实习编辑 杨歌

来源:法制周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