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平安的艳阳高照每一个角落 ——青海省海东市打造社会治理升级版,探索行之有效的“海东模式”
2021-07-06 13:35:18          来源:法制周报 | 编辑:万丹 | 作者:万朝晖 伏志勇         

——青海省海东市打造社会治理升级版,探索行之有效的“海东模式”

海东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的党员们,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

← 互助县法院家事法庭审判现场。

←采访团一行参观化隆县检察院。

□ 法制周报·新湖南记者 万朝晖 伏志勇

海东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这里汉、藏、回、土、蒙古等多民族聚居,是青海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素有“青藏门户”之称。近年来,海东市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加强顶层设计、高端谋划,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海东模式”。2017年9月,海东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被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2013年至2016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17年被青海省综治委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海东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创造性打造出一系列社会治理“海东模式”,“海东模式”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使海东市140余万名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率先实现精准脱贫,踏上小康之路。海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积珍说,海东将继续在社会治理的新征程上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答卷。

全国首部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施行

2018年以来,海东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海东市委将已有的经验和做法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以法治推动移风易俗,施行《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据悉,这是全国首部移风易俗促进地方条例。

海东市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以来,1460多个村制定了村规民约、1500多个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婚事新办7700多场次,丧事简办6200多场次,喜事简办13700余场次,节约开支约5亿元。“彩礼少了,小两口成家后没负担。过去遇上红白喜事,主家不大操大办、客人随礼少了都怕没面子,大家平白无故浪费不少钱……”谈及近年来的移风易俗工作,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红庄村村民都有着明显的感受:移风易俗,让大家负担少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破解矛盾调解发展瓶颈

为破解矛盾调解工作发展瓶颈,海东市利用调解员在当地的乡缘、地缘,人熟、地熟和乡情、友情等资源,在市属6个区县建成9个个人调解工作室,1587个村和65个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

2019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老田调解工作室和冶书记调解工作室,使全市调解平台建设实现“破零”,化解了当地大量矛盾纠纷,解决了一些长期遗留、困扰多年的重大纠纷,先行先试效果明显。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调解工作室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所涉纠纷种类繁杂、数量庞大,承担了本区域及周边乡镇的各类矛盾纠纷咨询、受理、化解、分流职能。”海东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索南对记者表示。

扫黑除恶取得重大成果

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海东市科学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分阶段、按步骤、强措施、出重拳,攻克了一批涉黑涉恶大案要案,查处一批涉黑涉恶犯罪分子和“保护伞”,实现了“逃犯清零”目标,破解了一批重点行业领域治理难题,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

3年来,海东市侦办涉黑涉恶违法犯罪团伙27个,破获刑事案件156起,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1516.6万元,提起公诉35件226人,一审宣判32件290人,二审判决17件151人,判处追缴、退赔、没收违法财产、罚金共计2132.7万元。受理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366件,处置325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87人次,移送司法机关4人。海东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被评为全省4个先进市州领导小组之一,海东市扫黑办被授予先进集体,8个市、县单位被通报表扬。

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示范点

2019年6月,海东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为此,海东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升级为全覆盖工程。

记者在海东市平安区公安局心理健康疏导室看到,按摩椅、沙盘游戏等心理辅导设备、解压KTV房、解压书屋、健身房等一应俱全。这只是海东市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海东市在全市各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乡镇村级等部门和单位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点114个,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方式,进一步夯实建设基础。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科建立心身疗区和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和心理智能云普检系统,示范带动全市各级各类医院规范化、高效化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截至目前,县级二级综合医院搭载心理智能云普检系统5家。同时,在教育系统开设心理健康课、空中网络心理课堂,进行心理剧表演;在残联系统设置心灵驿站,在民政系统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在妇联系统建立“妇女微家”;在司法系统开展“社区矫正中心心理辅导活动”,以求达到点面结合、面面俱到的预期目标。

雪亮工程成为“平安天眼”

2017年7月,海东市获批成为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重点支持城市。如何让雪亮工程走出海东特色?为此,海东市委将雪亮工程纳入到“智慧城市”建设,并成立海东市级大数据中心,整合工作职责,汇聚城市管理、综治安全、公共服务、综合执法、生态建设等功能模块,预先设定预警阀值,实行实时数据、事件智能分析预警,为基层管理执法和社会服务管理决策指挥提供科学支持,推动雪亮工程成为“平安天眼”。

海东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马玉良说,将雪亮工程纳入“智慧城市”一体建设,在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的基础上,树立融合理念,打通数据孤岛。横向上,首先整合同级公安机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然后逐步整合城管执法、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纵向上,连接海东市、县雪亮工程,同时把“智慧城市”公共资源信息数据系统接入雪亮工程分平台,接入综治信息应用系统等,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信息数据资源。截至目前,海东市建成了以公安平台为依托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总平台和市县乡村四级联通的综治分平台,建设和汇聚一、二、三类视频监控资源10413路,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目标。

柔情执法解家事“死结”

2016年,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单位。调撤率从2016年的79.68 %上升到2020年的90.78%,家事案件收结案数均居海东市首位,结案率位居全省前列……这是该院家事审判工作4年来的成绩单。

实现家事案件专业审理 根据互助县多民族聚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事案件多发频发的实际,在开展家事审判工作中,互助县法院将家事法庭定位为“婚姻诊所”、家事法官转型为“家事医生”,深入推进家事审判工作。

2019年1月,互助县法院组建了由3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组成的家事审判团队。考虑到女性耐心、细心、温柔的特点,团队成员以5名女性为主,与家事调解员(调查员)、心理疏导师共同开展家事纠纷的化解、亲情修复工作,实现了家事案件的专业化审理。去年,他们协助法官解决纠纷1546件,有效化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

全省首创“幸福家庭课堂” 互助县法院“幸福家庭课堂”专题讲座会场每次几乎座无虚席。据介绍,“幸福家庭课堂”在全省各级法院属首创,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肯定,并被写入省法院工作报告向全省推广。

家事改革以来,互助法院法官充分利用妇女节、儿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走进社区、乡镇、学校等,通过法官授课、发放宣传资料、接受法律咨询等方式,积极宣讲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与群众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率先推行“离婚冷静期” 从2017年4月起,互助县法院率先推行“离婚冷静期”制度,对于离婚纠纷中属于婚姻危机的案件,在庭前调解或下判前,经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在审限外设置一定的期限作为“离婚冷静期”,并作为家事法官判断夫妻能否和好的考量因素,该“离婚冷静期”最长不超过两个月,不计入审限。对调解趋于和好但当庭难以修复、又不愿撤诉的当事人,增设了“原、被告六个月内不再要求离婚”的新的调解结案方式,得到了当事人的普遍认可。

锻造保护公共利益的利器

——化隆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综述

化隆县检察院把加强公益诉讼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加大办案力度,推动法律监督水平跃上新台阶。在持续加大办案力度、推动领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化隆县检察院不断提高整改率,注重案件办理质量和监督的精准性,不断提升检察建议的质量和实效,以个案办理推动行业和区域相关问题的集中整治,努力做到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引导社会面,实现标本兼治。

完善公益诉讼办案机制 为促进构建监督刚性机制,化隆县检察院借助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及相关部门的力量搭建沟通平台,推广实行检察建议公开宣告、现场送达制度及诉前圆桌会议制度。这些制度改变了以往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文来文往的做法,在发挥检察监督职能的同时有助于释法说理与宣传,提升案件办理的权威性与实效性。诉前圆桌会议制度力争凝聚广泛共识,形成各方合力,促进行政机关主动履职纠错,将问题解决在诉前,节约司法资源,提高监督质效。

探索公益诉讼等外领域 只要涉及群众关注的公共利益,化隆县检察院就会通过诉前检察建议的方式,推动相关部门依法行政,助力公益问题解决。化隆县检察院检察官走访调查了县革命烈士陵园,发现烈士陵园周围有垃圾场,门前碑文斑驳、纪念设施陈旧,墓道脏乱、地基塌陷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该院依法向化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革命烈士陵园的修缮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规范,并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对烈士陵园附近堆放的垃圾及时进行了处理,确保了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整洁、洁净的环境,维护了烈士尊严。

赤胆忠心保平安

——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公安局

近年来,循化县公安局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下大气力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平安循化建设和高质量公安建设,着力锻造高素质公安铁军。近年来,循化县公安局先后被青海省委文明办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3年来刑案发案数同比下降18% 循化县公安局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周密实施,打赢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循化县公安局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1个,打掉恶势力犯罪团伙2个,3年来,全县共发刑事案件916起,发案数同比下降18%,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67起,破案率上升25%,打击处理率较以往同比上升30%,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16.9%,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坚持警务跟着民意走 循化县公安局坚持警务跟着民意走、民警围着群众转,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多项惠民举措精准落地,既让老百姓办事更快捷,又让老百姓感到舒心,获得了群众一致好评。

党建引领锻造铁军 长期以来,循化县公安局牢牢把握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坚持把高质量党建贯穿公安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打造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的公安队伍。该局党委始终把法治工作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高度重视民警教育训练和法治培训,将教育训练和法治培训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加强执法监督。

法治教育基地护航青少年成长

——记海东市乐都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

海东市乐都区司法局不断探索新时期普法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把法治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已成功打造出一个集法律知识宣传、法治文化推广、法治实践和法治成果展示于一体的新型普法教育基地。

寓教于乐浸润法治精神 “请诉讼参加人入庭就坐,并出示身份证件核对身份……”法治教育基地最引人瞩目的是学校模拟法庭。10余名学生分别扮演证人、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多种法庭角色,体验庭审现场,学习法律知识。

与严肃的庭审不同,在法治教育基地体验区,记者体验了一把自行车骑行安全体验设备。“学校教育基地类似的模拟游戏有很多,有关于交通法规的,也有关于法律常识的,学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好法律法规。”朝阳中学校长赵学英表示。

打造学校普法“金名片” 24小时对学生开放,法治教育基地已成为海东市朝阳中学的“金名片”。“教育基地建成后,我们了解了法律历史,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九年级四班同学余万菊说。

乐都区司法局特别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参观体验方案》印发到各中小学,要求各校积极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体验,周一至周五接受学生参观体验,周末接受社会青少年参观体验。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建成,使乐都区青少年法治教育有了平台和实体,充实丰富了法治教育内涵。

“枫桥经验”

在五十镇落地开花

互助县五十镇派出所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枫桥经验”指导实践,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及服务群众各项措施,全力维护了辖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

法治守护

喇家遗址

采访团在讲解员带领下进入喇家遗址园区。为了加强对该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确保遗址真实性、完整性,民和县制定了《喇家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法治保障。

一碗拉面

“拉”出康庄道

化隆县近年来创造出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路子。目前,该县11万拉面人开办的1.8万家拉面店遍及全国1696个县区及11个国家,年营业额达百亿元,利润达43亿元。

七里店社区:

有效破解融入难

七里店社区以建设“平安社区”为目标,提出建设“融·乐”社区的工作思路。七里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艳说:“现在,社区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融入难的问题。”

责编:万丹

来源:法制周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