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蓝天碧水映画卷 生态宜居悦城乡
2025-11-17 15:39:17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马志军 | 作者:肖建平 | 点击量:5812         

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肖建平)今年以来,郴州市生态环境局桂阳分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围绕美丽桂阳建设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有效防控生态环境风险,推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逐步实现“蓝天为幕、碧水为景”的美好愿景,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数据是生态建设成果最直观的体现。今年1-10月,桂阳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53,位列全市第3;优良天数比例达95.7%,无重污染天气;PM2.5浓度控制在19.2微克/立方米,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持续巩固。水环境质量同步提升,全县8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100%。一幅“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宜居桂阳的轮廓日益清晰。

在蓝天保卫战的关键领域,秸秆综合利用成为破解农业污染、助力大气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绘就宜居新篇的生动实践。桂阳县高标准完成总投资1438.6万元的秸秆“收储运用”项目,其中中央资金650万元,农机补贴32.4万元,自筹资金755.2万元。项目建成6个秸秆收储运中心、2个综合利用展示基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模式,培育饲料化利用主体2家、肥料化利用主体1家、秸秆收集主体6家,并设立3个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构建起全链条、多元化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

这一体系在粮食主产区樟市镇落地生根、成效显著,书写了秸秆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转型篇章,为当地宜居环境增色添彩。樟市镇晚稻种植面积达3.56万亩,往年秋收后,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和火灾隐患长期困扰群众。“过去图省事,一把火烧了,天上乌蒙蒙,心里也不踏实,担心引发山火。”樟市村农户的回忆道出了曾经的困境。

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樟市镇党委、政府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的突破口,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让蓝天更明净、乡村更宜居。镇村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用通俗语言为农户算清“生态账”“经济账”,详细讲解秸秆还田在增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的长期效益;同时通过落实农机补贴、组建专业农机服务队等举措,降低农户操作成本与难度。如今,樟市镇的田野上,农机手驾驶秸秆粉碎机来回穿梭,金黄色秸秆被迅速粉碎,如细碎“绒毯”般铺洒田间,昔日“狼烟四起”的景象一去不返。“粉碎后的秸秆像给土地盖了层被子,既能保墒,又能腐烂成天然有机肥,为土地‘加餐’,明年收成一定会更好!”农机手张师傅的话语道出了农户们的共同心声。

“秸秆还田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团粒结构,提升地力,更能让空气更清新、乡村更宜居。”樟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斐介绍。如今,秸秆粉碎还田已成为当地秋收后的新常态,农户从“要我还田”转变为“我要还田”,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绿色转型。樟市镇党委书记黄胜利表示:“覆盖着金色碎秸的田野,正为下一季丰收积蓄能量。秸秆这一曾经的‘包袱’,正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财富’,绘就出沃野千里、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新图景,也让宜居桂阳的生态答卷更加厚重。”

下一步,郴州市生态环境局桂阳分局将持续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深化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治理举措,以更精准的施策、更有力的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蓝天为幕、碧水为景”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为建设美丽桂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绘就宜居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编:马志军

一审:马志军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