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村规民约长啥样? 138年前古碑诠释先民基层治理模式
2025-08-23 14:01:58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李祯媛 | 作者: | 点击量:7443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欢乐

刚立秋的常德市武陵大道,柳影婆娑,几只蝉儿躲在树梢嘤嘤吟唱。一旁的紫云天国际大厦5楼的中国元洲石雕博物馆里,市民和游客正饶有兴趣地欣赏藏品,历代国宝级元洲石雕令他们叹为观止。而在博物馆拐角处的墙体内镶嵌的一块灰不溜秋的青石古碑,与一旁华丽的元洲石雕相比,显得很土气,这正是我们首期采访的“主角”。

收藏家梁平与清朝“亭中十禁”古碑。

400字古碑用武陵山脉的青石做碑料

“我们千万不能以貌取‘石’哟!它是研究清晚期基层治理的考古样本!”中国元洲石雕博物馆馆长梁平介绍,这块古碑的收藏价值不在他珍藏的那些名贵元洲石雕之下。

据了解,这块古碑采用武陵山脉最常见的青石做碑料,经打磨平整后,由石匠将书写好的文字刻在上面。古碑高54厘米、宽112厘米,刻字400个,除“十”字采用浮雕阳刻(字体突出来的雕刻工艺)之外,其他汉字均采用阴刻(字体凹进去的雕刻工艺)。

古碑文字内容分三部分:前部分介绍修亭时的社会背景;中间部分系古碑核心部分,即“亭中十禁”具体内容;结尾部分简述修建茶亭和立碑人的身份、立碑时间,从“光绪丁亥岁”来推算,为公元1887年,距今138年。

德高望重乡贤爱心捐建便民茶亭

据“亭中十禁”古碑记载,“此地界交慈桃双峰对峙,为行人必由之区”,表明茶亭建在湖南慈利和桃源的两山之间,此处是往来行人必经之地。

据古碑文字记载,明末战乱不止,流寇猖獗,当时这个叫小田十八丘的关口要道因驻军原因,匪患几乎灭绝,但这里山深林密,道路崎岖,过关独行的客商时常遭遇匪患。出于让客商行人免受奔波之苦和安全考量,当地一位字号为“仙源主人”、名叫“萧步文”的人邀请另一个叫“佘茂皆”的人捐建了这个茶亭。“劳者得息,渴者得饮”是创建茶亭的初衷,从石刻文字“乃心而已,敢窃拟于善功哉”来看,捐建者热衷慈善事业,挺有格局。

据梁平推测,建亭者应该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

接地气很暖心的“亭中十禁”

坐落于关口的茶亭建好之后,捐建者请人刻制了“亭中十禁”石碑,碑文内容是一些约束客商、行人的规矩。

“亭中十禁”碑文的行文风格比较口语化,与当今如火如荼推行的村规民约的语言风格相似,也许建亭者考虑到来亭中歇息的大多是老百姓,如果将碑文写得之乎者也,生涩难懂,不便于传播。

给亭中歇息的客人立下的10条规矩都有些什么内容?

一不准茶中对水饮之令人生病,一不准堆积渣草瓦石有碍行旅,一不准近暮关门并宜点灯照行,一不准开设洋菸(烟)以至招匪藏赃,一不准赌钱打牌至荒生人本业,一不准私交贼盗图其噬嗑窝窃,一不准留落面生歹人恐属匪类,一不准客商斗殴恐因伤人牵连,一不准旷田毁山并防外人砍伐,一不准任屋破坏务必时常捡盖。

再用如今的大白话说一说:在烧开的茶水中不要兑生水,怕客人喝了生病;傍晚时不要关门,最好将油灯点亮为行人照行;开设烟馆(鸦片又称洋烟)藏污纳垢,可能招惹匪患……随便挑选其中几条,都朗朗上口,感觉内容很接地气,也很暖心。

法学专家解读古今民间自治规约

认真审阅古碑“亭中十禁”内容之后,国家“双千计划”法学专家、芙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平凡惊呼它是一个“跨时空的大宝贝”。

“古碑‘亭中十禁’是一份典型的民间自治规约,它反映了清晚期公共秩序、道德规范和经济活动的自我管理模式。”陈平凡表示,古碑内容与当今中国农村广泛推行的村规民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清朝“亭中十禁”古碑拓片。

陈平凡将这距今138年的古碑内容与当今的相关条约逐条比对,发现穿越时空之后,它们有着惊人的吻合——“不准茶中对水饮之令人生病”意在规范商业行为,防止欺诈和危害公共健康;“不准堆积渣草瓦石有碍行旅”近似于今天的维护公共空间整洁,保障交通安全;“不准近暮关门并宜点灯照行”指确保夜间公共安全,类似于现代的路灯管理;“不准开设洋菸以至招匪藏赃”是指禁毒戒毒,防止犯罪滋生;“不准留落面生歹人恐属匪类”则像今天的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防范治安风险;“不准赌钱打牌至荒生人本业”意在禁止赌博,维护社会生产秩序;“不准旷田毁山并防外人砍伐”大意是保护自然资源,防止滥伐破坏生态;“不准任屋破坏务必时常捡盖”则好比强调市容市貌和公共设施的维护责任。

陈平凡表示,《亭中十禁》作为清代社会自治的缩影,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背景下基层自我管理的智慧。当代村规民约则在此基础上融入法治精神和民主程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二者的核心逻辑一致,即通过社区共识建立秩序,弥补国家治理的不足。

立碑人与黄自元、张大千的互动猜想

据桃源一带几位长者说,捐建者“萧步文”的书画功底扎实,著名书画家张大千先生年轻时曾向他学习过翰墨技巧。

知名书法家段传新则提出了另一种猜想,他认为古碑字体架构、笔锋转折与清末书法家黄自元的欧楷相似。“这块碑的书法字体如果出自这位大书法家,为何石碑里不留他的大名?黄自元将欧楷继承并有所突破,他是湖南益阳安化人,从立碑时间‘光绪丁亥岁’推算,这一年黄自元50岁。”段先生说,安化与桃源相邻,黄自元与建亭者之间有没有情谊互动?这些谜团值得我们去考究之后解开。

《亭中十禁》碑刻原文

闻之国外有郊,郊外有关,关何为御暴以岂无谓耳,此地界交慈桃双峰对峙,为行人必由之区,相传明末流寇猖獗,驻军于此小田十八丘及其遗迹,此关口所由名,而寇患因此消也,但防关无城,抱关无史,窥关之人烟缭远,环关之山林深密,以故过关孤客,每遭往来匪掠,使无以弭其患,将于货之害小而杀越之祸大,又况关路崎岖,无休息所,关田混浊非消渴泉,行人苦之,夏日殊甚,余窃忧之,爰邀佘君茂皆于关地建一茶亭,君闻踊跃同襄盛举,而斯亭聿观厥成,由是劳者得息,渴者得饮,怀璧而越者,亦无嫁祸之虞,庶遐迩咸称仁里于不衰,然此不过自慰,乃心而已,敢窃拟于善功哉。

一不准茶中对水饮之令人生病,一不准堆积渣草瓦石有碍行旅,一不准近暮关门并宜点灯照行,一不准开设洋菸以至招匪藏赃,一不准赌钱打牌至荒生人本业,一不准私交贼盗图其噬嗑窝窃,一不准留落面生歹人恐属匪类,一不准客商斗殴恐因伤人牵连,一不准旷田毁山并防外人砍伐,一不准任屋破坏务必时常捡盖。

以上十规,犯者必罪,与亭永垂,千古不敝。

仙源主人萧步文创修,光绪丁亥岁孟夏月吉日立。

责编:李祯媛

一审:李祯媛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