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在茶山向茶农普及法律知识。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杜巧巧 通讯员 孙文斌
8月14日,从常德桃源县茶庵铺返回长沙的江西游客陈女士向记者感慨:“此前在网上看到茶旅小镇的推荐便心生向往,游览之后深感不虚此行。这里不仅治安环境优良有序,自然景观更是秀美如画,踏入茶庵铺的瞬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之中。”
这份安全稳定的背后,离不开茶庵铺派出所的悉心守护。
近年来,茶庵铺派出所立足辖区特点,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以茶兴镇”的产业布局,深入践行派出所主防理念,针对农村经济活动规律创新推出“田间警务”模式。近3年接警量同比下降22%,盗窃案件发案率下降83%,行政治安案件下降40%,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筑牢了平安底座。
万亩茶园里的平安密码
在茶庵铺的万亩茶园与蜿蜒山道间,派出所民辅警的脚步始终与茶农的竹篓同频共振。
“看到警灯在茶山转,我们摘茶都更安心了!”茶农老张称赞当地民辅警巡逻新模式。
近年来,派出所联合政法委员、党政干部、村辅警、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在学校、企业、交通堵点等重点路段开展常态化巡逻,在赶集期、节假日、农产品收获和销售期等重点时段开展重点巡逻,织密平安防护网。
“茶篓里的纠纷,要在晾茶时就解开。”针对120家茶企的特殊需求,派出所创新“三必到”机制:春茶开秤时必到指导安防,夏秋茶季必到排查消防隐患,年终结算时必到预防劳资纠纷。
去年5月,某茶企收购点因排队引发推搡,民警5分钟赶到现场,既当秩序维护员又当价格协调员,更举一反三在3家大型茶企设立“茶警联络站”,累计解决问题隐患19个。有身体残疾的茶农魏敏安感慨:“治安稳了,茶香飘了,我们的日子更甜了!”
“大哥,免费送鸡蛋送锅可别信!”万亩茶园里,民警的“反诈竹篓”成了新风景。听了宣讲的茶农老周就躲过了一场“农业补贴”的骗局,保住了2万元血汗钱。
茶庵铺派出所所长唐大庆向湖南法治报记者介绍,今年以来,辖区电信诈骗发案率同比下降50%,涉案金额降幅达85.6%,两项核心数据均呈现断崖式下跌。
“三千只眼睛”守护平安
硬件设施薄弱、警力不足,是很多农村派出所需要面对的主要困境。
为此,茶庵铺派出所主动拥抱科技变革,在全县率先探索“智慧警务”新路径。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智能平台,成功构建起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
针对辖区3000余户家庭,派出所联合电信运营商推广“平安乡村”工程,推动网络摄像头全覆盖并接入统一管理平台。目前视频在线率达98%,居全县首位。
不久前,茶庵铺镇街面发生了扒窃案。接报后,派出所依托智能平台分析研判和追踪,1小时内便锁定目标,刷新辖区最快破案纪录。
在茶馆整治等基层治理领域,派出所创新“摄像头+制度”管理模式。要求所有茶馆必须安装监控设备并接入警务平台,民警通过远程巡查实时掌握经营动态。今年春茶采摘期间,某茶馆违规闭门聚赌,系统即时预警,民警5分钟内到场处置。目前,全镇70%茶馆已纳入监管,违规违法现象显著下降。
这套“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警务模式,正从茶馆向宾馆、学校等重点场所延伸。
唐大庆感慨,基层治理的破局之道,不在于硬件堆砌,而在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的深度融合。
四级调解的烟火人间
针对农村地区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治理痛点,茶庵铺镇创新构建四级联动调解体系,将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这套运行了10年的机制在2023年交出满分答卷:全年57起纠纷调处成功率达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镇”。
去年,茶庵铺村两户邻居因排水问题引发的20年积怨,成为四级调解的典型案例。
20年前,其中一户修建房前坪时预埋排水管道获对方同意,但随着管道老化及极端天气增多,每逢暴雨另一户便遭水淹。去年的特大洪水导致两家矛盾集中爆发,镇政府立即启动四级响应:组级调解员联合乡邻先安抚两家人情绪,村干部实地勘察排水系统,联村干部协调自然资源所制定改道方案,最终由派出所、司法所组织双方签订调解协议。
经过多轮现场办公,新修的排水渠彻底解决隐患,两家人握手言和。
“我们既讲老理,也讲新法,让双方都心服口服。”参与调解的退休教师李老道出关键。
这套扎根乡土的调解模式,既保留“熟人社会”的情感纽带,又注入法治社会的规则意识,通过组级初筛、村级跟进、部门联动、司法兜底的梯次化解,将矛盾消弭于萌芽状态。
从茶篓边的反诈宣讲,到屏幕后的智慧预警;从20年积怨的握手言和,到全镇平安的同频共振,茶庵铺派出所用“田间警务”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脚踩泥土的烟火气,更要科技赋能的新思维。当平安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茶香深处,自有人间烟火与法治阳光的交相辉映。
责编:李祯媛
一审:李祯媛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