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规大治理 | 小积分凝聚“最大公约数” 长沙市工农桥社区以公约+积分制破解社区养老难题
2025-07-19 17:34:08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谭好 | 作者: | 点击量:7403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谭好

刘叔,最近天气炎热,您尽量待在家里少出门啊!”7月14日一大早,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路街道工农桥社区居民杨正连又一次来到高龄困难老人刘仲连家中,关切地叮嘱着。

这样的暖心场景,在社区已是再平常不过的画面。

这份邻里间的温情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社区居民共同商议制定的居民公约。它如春风化雨,悄然化解着这个社区因“老旧小区多、老龄人口多、流动人口多”带来的治理难题,更通过推出代际互助积分机制等具体实践,在街坊邻里间培育出互助友爱的文明新风。

治理破题:从“痛点”出发的公约制定

“我们社区65岁以上老人有近1000人,流动人口相当于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二,再加上23户特殊困难家庭,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工农桥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成立于2001年的工农桥社区坐落于长沙市城区中心地段,辖区68%都是老旧小区。常住人口约2500人,老龄人口占比41%,其中独居、空巢老人数量不少。61.5%的高流动人口比例,更是让社区服务需要应对多样需求。

她坦言,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与邻里纠纷、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的难题、特殊群体日益增长的照护需求等,曾是压在社区工作人员身上的“三座大山”。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日常照护工作,常常让社区处于“想管却管不过来,想帮忙又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地。

“以前社区也有热心人会帮衬特殊群体,但大多是‘自发零散’的个人行为,很难形成长久有效的机制。”社区负责人介绍,2020年5月,社区经过居民代表大会的多次讨论,把关爱特殊群体的内容正式写进了居民公约,让邻里之间的互助行为既有了“软氛围”,也有了“硬约束”。

走进工农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电梯口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的居民公约格外醒目。“扶残济贫爱心献 特殊群体常关爱”的条款,不仅体现了社区对特殊群体的重视,更展现了“邻里守望、共建温暖家园”的社区理念。

电梯口电子屏中循环播放的居民公约。

社区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将这一条纳入居民公约有着特殊的意义。“居民陈旭林的案例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必须从‘社区单方面帮扶’转变为‘全民共同参与’。”陈旭林长期独居,只有两个哥哥却得不到家人照料,他不仅有过暴力伤人记录,还时常发表不当言论。面对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送温暖、提供生活物资和补助的善意,他总是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为了保障辖区安全,防止意外发生,社区联合派出所民警不厌其烦地上门走访、耐心劝导。经过长达5年的坚持,曾充满敌意的陈旭林终于同意接受专业治疗,社区还为他成功申请了低保。

“陈旭林的转变让我们坚信,只要用真心换真心,就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社区负责人说,“我们把这份关爱写入公约,就是希望唤起全社区的爱心,让每个特殊居民都能感受到温暖。”

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宣传居民公约。

落地生根:从纸面公约到暖心行动

为了让居民公约从纸上走进居民心里,工农桥社区创新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在宣传推广方面,社区构建了全方位宣传网络。线下在小区出入口、居民楼栋前等显眼位置设置居民公约宣传牌,利用广播系统循环播放公约内容。同时借助居民代表大会、“邻里友言”活动等进行重点宣传。线上通过社区网格微信群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持续推送公约相关内容,让公约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社区开展“邻里友言”活动。

在落地实施环节,社区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工农连心平安志愿服务队,建立特殊群体帮扶的“双清单”机制:一方面详细摸排特殊群体的需求清单,另一方面整合辖区内的资源清单,实现精准对接。志愿者还自发成立“互助帮帮团”,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方式,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贴心服务。2024年,社区荣获天心区“优秀‘帮代办’项目”。

81岁独居老人姚孟林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社区的暖心关怀。2010年至今,老人先后经历了一次重病和两次骨折的艰难时刻,每次都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及时赶到,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最让老人感动的是,从入院陪护到出院后的康复照料,志愿者都全程贴心陪伴。现在,邻居彭阿姨每天都会准时敲门问候:“姚叔,要不要帮忙捎点菜?”社区工作人员缪立宇也坚持每天电话问候,细心嘱咐“有事随时联系”“下雨天别出门”。每逢佳节,缪立宇和志愿者都会上门看望老人。“住在这里很幸福,左邻右舍就像一家人。”姚孟林由衷地说。

姚孟林老人在家不慎摔倒,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小心翼翼地将老人背下楼。

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及时将姚孟林老人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最直观的变化是求助电话少了,互助信息多了。”缪立宇说,社区的暖心故事不断涌现:党员志愿者傅大可曾两次察觉邻居突发急性脑梗塞,并及时送医挽救了邻居的生命。多次义务驾车护送困难群众往返医院就诊。“公约不是喊口号,它让做好事有了规矩。”傅大可说,议事会上大家共同定下的条款,比单纯的号召更有约束力。在傅大可等志愿者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

来自浙江温州的居民林微微对居民公约有着独特的感悟。在她看来,居民公约中“扶残济贫爱心献”的精神不仅在社区内熠熠生辉,还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2024年盛夏,在工农桥社区党委和天心区人大代表的大力支持下,她积极促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联合长沙市湘郡培粹实验中学2312中队的“雷小锋”志愿者与社区党委共同发起“结对帮扶献爱心”捐赠活动,为云南省弥勒市东山镇中学的同学们送去了丰富的书籍、衣物等物资,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希望。

“结对帮扶献爱心”捐赠活动。

这位热心的新居民不仅活跃在社区志愿服务一线,更发挥自身特长,组建文艺宣传站,带领社区爱好越剧的居民排练经典剧目,成为新老居民融合的温馨纽带。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化关爱体系

“以前最怕独居老人突发状况不能及时发现,现在有了智能系统,心里踏实多了。”社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党建引领+数字治理”的创新模式,社区为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筑起智慧关爱网络,让居民公约中的“特殊群体常关爱”承诺落地见效。

为精准掌握辖区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工农桥社区与湖南磐合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引入了长沙市首个“和美新社”数字社区平台。平台借助水电数据的分析以及智能感知设备的应用,构建出一套独居老人活动异常行为识别系统,准确率达92%。该公司负责人唐羽介绍,一旦发现独居老人生活出现异常,识别系统能在5分钟内完成预警并响应,第一时间将报警信息推送至监管中心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手机小程序。

社区创新推出代际互助积分机制,将公约中“邻里守望相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低龄老人通过为高龄老人提供陪诊等服务积攒积分。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已达286人次。

“我现在帮别人,以后自己有需要时也会有人来帮我,这个办法确实不错!”傅大可如是说。

此外,社区还为35户独居老人及特殊群体在厨房和卧室安装了消防智能防控预警系统,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若遇火情时,系统可实现“一键报警”,并将信息推送至消防救援单位,实现火灾事故早发现、早报警、早处置,最大限度保障独居老人和特殊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

谈及居民公约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成效,社区负责人感触颇深:“过去社区管理像是‘单打独斗’,时下已转变为全民共同参与治理。它就像一条纽带,将居民紧紧拧成一股绳。”她表示,社区会继续深化“公约+科技”的模式,让社区的关爱服务更智能、更精准、更温暖。

从昔日的“三多”困境,到如今互助友爱的文明新风尚,工农桥社区凭借一份贴近群众的公约,不仅展现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治理智慧,更让每一位居民切实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力量。

责编:谭好

一审:谭好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