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友如星照亮征途
2025-02-26 16:17:25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周玉意 | 作者: | 点击量:37586         

挚友如星照亮征途

张珑辉

人生广袤天地,恰似无垠宇宙,有些人宛如熠熠星辰,于悠悠时光长河中,散发着温暖而独特的光芒。他们不仅照亮我们前行的漫漫征途,更赋予生命别样的色彩与深邃的意义。对我而言,那位在乡下任教的兄弟,无疑是这片璀璨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

我们的初次相逢,是作协在香柚园主办的一场文学研讨会上。彼时,他作为优秀会员登台发言,整个人周身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发言时,他条理清晰,每一个观点都阐述得精准到位;见解深邃,总能从独特的视角剖析文学作品;旁征博引间,深厚的学识底蕴展露无遗。会后我才知晓,他在文学领域已然是佼佼者,在教育领域更是资深的优秀教师。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他笔耕不辍,发表了诸多极具价值的理论与调研文章,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令人由衷赞叹。那次会议,如同命运精心埋下的伏笔,悄然无声地拉开了我们友谊的序幕。

此后,随着在作协的交往日益频繁,我们逐渐走进彼此的世界。十余载光阴转瞬即逝,如白驹过隙,而我们的情谊却在岁月的打磨下愈发醇厚,坚如磐石。他为人敦厚善良,与人相处真诚有礼,每一个细微的举动,每一句轻声的问候,都彰显着他美好的品德。平日里,我们虽不常通过电话联系,但那份对彼此的牵挂与祝福,就像山间潺潺的溪流,在心底默默地流淌,从未有过片刻的间断。

生活中的他,对我的关怀细致入微,堪称无微不至。逢年过节,家中杀猪宰羊,他总会精心为我留下一份,那一份带着温度的馈赠,是家的味道,也是情谊的见证;乡下集市上若有稀罕的野味,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我,不辞辛劳地买下来给我送来。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饱含着浓浓的兄弟情谊。因为我年长几岁,他始终对我敬重有加,一直亲切地唤我“张哥”。我们之间的情谊纯粹而真挚,不掺杂任何的名利,更多的是在学识与精神层面的相互砥砺、共同成长。闲暇时,我们会一起探讨文学作品,分享彼此的感悟;遇到生活的难题,也会相互倾诉,寻求慰藉与建议。

后来,他得知我加入侗学会并成为学会的班子成员,便欣然决定与我同行。在侗学会的日子里,我们携手并肩,共同面对诸多挑战。每当上面下达征文任务,他总是全力以赴,凭借卓越的才华与深厚的积累,高质量地完成作品。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在评功评奖时,我虽会格外关注他,但他的优秀是实至名归,无需过多的言语去赘述。他的作品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那是他努力与才华的最好证明。

他所在的镇上有个叫勾溪的村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12户人家的房屋付之一炬。他就像一位信息的摆渡人,第一时间通过朋友圈让我得知了这一噩耗,随后又特意联系我,详细告知我现场的情况。得知消息的我心急如焚,随即带着公司的人赶赴现场慰问。到达现场后,眼前受灾群众的凄惨境遇,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怜悯。公司原本计划捐款两千块钱,可看到眼前的场景,大家心中满是痛心,纷纷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准备吃中饭的钱,最终凑足了两千六百多元,只为能为受灾群众多分担一些生活的艰难。他这种热心助人、积极传播信息以汇聚力量的举动,不仅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们共同为这片土地贡献了一份温暖与力量。

也是在这次交流中,他跟我提起了镇上勾溪学校的吴延锋老师。那是一所极为孤单的学校,整个学校仅有寥寥几个学生,可吴老师却在那里孤独地坚守了二三十年。吴老师曾说,自己之所以能在这只有几个学生的学校一直坚守下去,得益于我这位挚友在报刊杂志上对他的宣扬,是那些文字让他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在吴老师的悉心培养下,从大山里走出了几十名学生,他们有的考上了名校,有的走出大山,开启了全新的人生。一位学生曾感慨地说:若不是吴老师从一年级开始教导,他们根本不会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或许一辈子都只能在大山深处默默坚守。吴老师是一位全能型的老师,下了课,他会走进厨房,帮学生做饭菜;看到学生穿得单薄,他又会四处找来衣服,让学生们在学校衣食无忧。他就这样一直默默耕耘,如同一盏明灯,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大山,照亮了山里孩子的未来。而我的挚友,凭借他的大爱,让更多人关注到像吴老师这样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人,也让外界纷纷对这些需要资助的学生和受灾群众伸出援手。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像我的挚友和吴老师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带来温暖与希望。我的挚友,除了为人厚道、真诚之外,更善于热心帮助别人,他就像一位摆渡人,将爱与希望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他的善举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传递温暖的行列中来。

每当享受着兄弟给予我的关怀与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贴心,还是精神上的滋养,我总会想起爱因斯坦的那句话:“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他的陪伴,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他给予我的一切,激励着我也要以同样的真诚与善良去对待他人,去回馈这份珍贵的情谊。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温暖与善意传递下去。

他的家庭,是传承着英雄血脉与传统美德的摇篮。他的爷爷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曾在战场上血洒疆场,保家卫国。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他身上自然而然地承载着那份淳朴与厚重。每次踏上他生活的那片土地,我都会因他的存在而倍感亲切,仿佛这片土地也因为他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而他每次进城,想到有我这样的兄弟在此,心中也定会多一份亲近与踏实。即便我们有时因为忙碌未能相见,但那份对彼此的牵挂与敬重,始终在心底深处,从未改变。它就像一棵扎根在心底的大树,无论风雨如何侵袭,都屹立不倒。

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能拥有这样一位挚友,实乃我人生中莫大的幸运。我们的友谊,历经岁月的洗礼,愈发珍贵。我深知,这份情谊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呵护、去珍藏。我也期望,这份真挚的情感能成为他人眼中的美好典范,让大家相信,在这茫茫人海中,真诚与善良铸就的情谊,如璀璨星辰,永恒闪耀,照亮生命的旅程,温暖岁月的长河。它就像一首悠扬的乐章,在时光中奏响动人旋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岁月里描绘着真挚情谊。这份情谊,不仅滋养着我们彼此的心灵,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传递爱与温暖,坚守善良与真诚。

     

​      作者简介:张珑辉,侗族,爱好写作。怀化市作协委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新晃县文联副秘书长、县作协秘书长、新晃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汉口分会理事。曾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中国乡村杂志》《湖湘文学》《大上海文化》《南国文学》《上海文坛》《文萃报》《天津散文》《贵州文学》《首都文学》《四川文学》《天府散文》《军旅原创文学》《新时代文学》《青年文学》《西部风微刊》、《心灵驿站》《七子学社微刊》发表作品1000余篇,多篇作品获奖


责编:周玉意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