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现代化纵横谈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2024-12-17 10:13:59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樊芳 | 作者: | 点击量:33916         

刘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举措,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指明了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坚实保障,同时也需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实施好宪法

奠定法治保障基石

现行《宪法》将中华民族写入其中,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规定和明确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和更加清晰的根本法依据。“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宪法》序言关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等规定相贯通,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为制定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法奠定了宪法基础和根本遵循。贯彻实施宪法,要加快制定规范党员领导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党内法规,实现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培养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加大对宪法功能的认知和对宪法实施的评价,使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成为推动宪法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宪法保障的重要力量。要维护宪法权威,履行好宪法责任,通过对宪法及其基本原则的维护,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政治共同体和法律共同体的认知,发挥好宪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性和权威性。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维护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和保障该项制度的贯彻实施。由于我国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单一制国家解决和处理民族事务的典范,在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行以来,不仅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有力维护和保障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当下,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法重要的支撑作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统一和尊严。

持续推进民族工作地方立法

以科学立法引领工作

民族工作地方立法要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主线,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持续推进民族工作地方立法,要在提高立法能力和立法质量上下功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立法要从立法时间和立法技术上把握科学性,适时立法、抓住细节,逐条逐款打磨,优化配套条款的科学设定和规范语言表述,主动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规定程序,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审查修改工作,确保地方立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要重视施行效果,开展对不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类地方性法规的专项清理工作,并提出切实有效的修改、废止意见和建议,从源头上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立法的制度建设与上位法规定相一致,切实发挥法律效力。

强化政府自身能力建设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需要有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作为支撑,政府自身能力是决定法治实施体系高效运转的重要指标。要制定市、区(县)、街道(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认真落实清单任务。将履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重点考核和年终述法述职重要内容,形成考评机制,最终形成用法律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扎实开展行政执法定期体检,通过自查自评、实地督查、案卷评查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线上和线下解决矛盾纠纷的渠道,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有效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切实保障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向心力。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

助力促进工作

准确把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助力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法治建构中,必须正确理解法律精神,确保准确适用,不另立标准,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地执行法律,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执法过程中,切实发挥好法律的惩罚和保护作用,既要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性权威性,又要结合当地民族因素和地域因素,在精准执法过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使执法效果增强凝聚力、体现共同性。要确保司法公平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要严格履行法律职责,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放在首位,坚决捍卫法律尊严,坚守和忠实履行公平正义崇高法治理念和法律职责,以司法公正的实际行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化普法宣传和法治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要紧紧围绕“人”这个主体,抓住“关键少数”,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建设。将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纳入干部培训总体规划,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校主体班次课程。在党员领导干部心中根植法治理念,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依法处理民族事务和解决人民群众诉求的自觉性。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之中,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法治课教师作用,利用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方式,不断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构建青少年良好的思想精神阵地,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法治效能,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化运行的长效保障机制。

(作者系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法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编:樊芳

一审:樊芳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