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张建)杨村社区在推进基层治理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以创建“十无社区”为目标,以网格化管理为支撑,以“三源共治”为抓手,源头防、系统治,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探索出“三源共治”基层治理的“杨村社区模式”。
治理队伍战斗力更强。社区党支部一班人牢固树立“平安”理念,以创建“十无社区”为目标,贯彻落实区委下发的《深入推进“警源、访源、诉源”工作实施方案》及“1+5”配套文件,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建“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体系作用,按照职责任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警源、访源、诉源“三源共治”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做到了矛盾纠纷登记交办调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强化网络化管理,共建立网格党支部7个、楼栋党小组14个,推选楼栋长和党员中心户63个。在区政法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建立由法律专家、民间专家120余组成调解专家库,推动调解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服务配套软硬件更优。建好阵地,实现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达到600㎡以上,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按照“五统一”(统一外观装饰、阵地标识、机构门牌、服务窗口、宣传栏目)的标准进行了社区规范化建设。建强网格,社区划分网格7个,微网格10个,以社区(村)干部为骨干、退休党员干部为主体配齐配强网格长、网格员,“一长一员”都兼任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员,将矛调工作纳入年底“一长一员”评先评优和专家队伍的积分兑奖活动。建宽平台,积极探索“网格化+上门排查”“线上+线下”受理诉求方式,结合矛盾纠纷排查、综治宣传、敲门行动等工作,走访居民群众,实现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
矛盾化解新渠道更宽。社区扎实开展警源、访源、诉源治理,设立群众接待专区,对群众需求做好情况登记,进行分类处置。一是警源实治,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推行与警务室合署办公,建立“警员与网格员”联动机制,“110”受理的非警务警情和民事纠纷方面的警情及时分流到社区警务室共同处理,严防矛盾纠纷转化为警情,坚决杜绝民转刑案件发生。二是访源精治,全力化解信访纠纷。牢固树立诉求解决导向,弘扬以和为贵的调解文化,明确初信初访“3天见面、5天调查、7天反馈、30天办结”硬要求,群众合理诉求实现“件件回应、桩桩化解”。三是诉源善治,高质化解诉讼纠纷。推行诉讼风险告知制度,依法引导当事人诉前调解,依法及时高效化解纷争。积极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切实提升居民的“微指数”。
治理成效认可度更高。社区充分利用综合平台和视频监控网,推动科技赋能线上线下双融合;通过“雪亮工程”“智安小区”建设等有效破解老旧小区治安防范能力弱的难题,在筑路机修厂等老旧小区安装了12个治安监控,整合社会公共探头45个,有效缓解了群众的“痛点”。建立群众诉求“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张网共治、一揽子解决”的全链条受办机制,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实现从源头上“降警情、控发案、减诉讼”目标。辖区实现了报警总量下降85%,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诉讼立案下降90%,民转刑案件为零。用心用情用力帮助群众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50余个,助推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直线上升。
责编:周玉意
来源:湖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