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新机制 谱写平安边区新篇章——花垣县边城镇边区社会治理协作经验谈
2021-09-24 13:53:57          来源:法制周报 | 编辑:李林俊 | 作者:石林刚 彭涛 | 点击量:13063         

通讯员 石林刚 彭涛

花垣县边城镇位于湘、黔、渝两省一市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湘西小南京”的美称,属湘西四大名镇之一。清水江贯穿全境,是湘、黔、渝的界河,有11个村与外省市相邻,多民族杂居、地界插花,社情民情相对复杂。过去这里社会治安较为混乱,打架、斗殴、偷盗等时常发生。由于涉边的政府机构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社会治理措施不能完全有效贯彻落实。“三不管岛”名称的由来是边区社会治理真空的真实写照。

打造平安边界,促进边区和谐发展向来是两省一市涉边乡镇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打通边区社会治理瓶颈,2001年,边城镇率先与洪安镇(渝)和迓驾镇(黔)建立了“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部门联谊”的边区社会治理协作机制,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特别是开展和推进州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后,边城镇又先后与峨溶镇(渝)、雅江镇(渝)和毛沟镇(湘)形成“组织联学、治安联防、部门联合、矛盾联调、平安联创、活动联办”的“六联”机制。“六联”机制的建立成为两省一市六镇创建平安边界的“助推器”,使过去的 “三不管”变成了“大家管”,“景阳岗”变成了“太平道”,“大边城”变成了“大家庭”。

组织联学, 共唱边界“和谐曲”

以开展党建活动为载体,促进乡镇间的工作交流和互学互鉴。活动由各镇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发起。今年来,在毛沟镇举办湘渝边区党史学习教育交流会、边区民族团结工作交流会,会议签署了《湘渝边区协作“六联”协作协议书》。在洪安镇举行湘渝边区党建、党史、红色旅游及“大边城”4A级景区共建工作交流活动。在峨溶镇开展渝湘边区三县三镇“学党史、商合作、促发展”党史学习教育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还举办了湘渝边区庆祝建党100周年暨第五界农耕民俗文化节、“中国.边城”湘渝黔两省一市边区民族大团结龙舟邀请赛活动。活动的开展使边区党员群众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稳定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

治安联防,织密边界“安全网”

边城镇在十户联防、结对联防、村组联防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群防力量大力推行驻村辅警加义务巡逻队、综治信息员、网格员的“1+3”专群联防模式。以“雪亮乡村”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提升技防科技含量。在边界各村重要路口、路段安装摄像头300余个、核心景区安装摄像头100余个,安装“村村响”设备24套。

加强涉边六镇的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建立警务联动协作机制,对边界实行治安共巡,信息共享,案件共查、处突共动,联合打击“黄赌毒”“枪抢骗”等违法犯罪、整治涉及交通、旅游的社会乱象,挤压掉治安问题“三不管”真空地带。2001年至今共同办理跨省案事件224件。

部门联合,结成边区“一家人”

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连心坝》,讴歌了三省边区人民团结战天斗地的传统友谊,今天,许多的“连心路”“连心桥”“连心渠”“连心校”建成造福边区人民。边城镇和洪安镇联合投入15万元维修垮塌的引水渠,使边城镇的隘门村、洪安镇贵塘村、洪安居委会的1000余亩良田和630亩商品蔬菜基地用水得到保障。为发展边区农业,边城镇又联合迓驾镇和洪安镇共同修建沿河水轮泵,沿河码头,边区2千多户1万多亩良田得到灌溉。边城镇磨老村和迓驾镇晚森村(黔)的磨老友谊小学是湘、黔边区政府共同投入,边区群众捐资出力建成,是边区人民的感情纽带,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学校现有教职工8人,其中湖南籍教职工5人,贵州教师3人,有学生149人,其中贵州籍学生20人。

今年3月26日,渝湘黔省际界河治理合作会议在湖南省花垣县召开,两岸三县(花垣县、秀山县、松桃县)联合签订了《湘渝黔省际界河治理合作意见书》。三县河长办牵头,联合检察、公安、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开展污水偷排直排乱排、“清四乱”、退捕禁捕等专项整治行动,防治水污染,加大河流生态保护,做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5月边城镇联合海事局、洪安镇对景区游船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行动,规范了行业作风,为边区“大边城”景区提供了基础。

矛盾联调,打好边界“组合拳”

边城镇在深化“三调联动”、仲裁诉讼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的基础上推行的矛盾纠纷层级调处模式,得到湘黔渝边区各镇的推行。每月开展涉边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排查及治安分析研判,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置化解,做到小事村联调、大事镇联调。几年来,边城镇参与地界、道路、码头建设、牲猪非法营运贩卖、景区用地征收和建设项目等涉边矛盾纠纷联调129件次,调处成功率达100%。联合调处涉及湖南和重庆两省(市)的黄文云死亡赔偿金分配案,于2009年5月份被国家司法部载入《人民调解工作典型案例汇编》。同时,积极携手洪安镇、迓驾镇、峨溶镇开展“法治进边界”“湘黔渝12.4法制宣传”“湘黔渝和谐边区法律知识竞赛”“边区法治汇演”“法治山歌对唱”等法治宣传活动,提升边区群众法律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平安联创,同下边界“一盘棋”

共同协商制定“十大平安”系列创建标准,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定期交流平安联创经验。采取大喇叭播报、理论宣讲员宣讲、机关干部赶集日集中宣传、在边界路口树立固定牌、边界村(社区)设置宣传栏、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专场文艺演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巡回报告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以及精准扶贫成就和发展变化,营造边区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活动联办,搭建边界“连心桥”

边区多民族文化共融,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通过挖掘整理,边城镇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11项,州县级25项。完好保留了苗歌、苗鼓、汉戏、织锦、纸扎等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花灯剧、板凳龙、狮子灯等表演活动沿袭至今,还有抬黑龙、打清醮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祭祀活动。边区友谊小学磨老小学建立了少年文艺队,边区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向学生传授苗鼓、苗歌、纸扎、苗医苗药、苗绣、蜡染等知识。三镇轮流在边城景区举办的“中国.边城”湘渝黔三省(市)边区民族大团结龙舟邀请赛活动成为民族团结的文化活动名片,此外还轮流举办“边城之秋文艺汇演”、边区春节联欢晚会、边区老人节、边区蓝球赛等文体娱活动,促进边区团结和稳定。2020年6月边城镇再次荣获“湖南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称号。

湘渝黔边界边区协作开展20年来,边城镇以睦邻友好、边界和谐为宗旨,坚持做到“乡镇为主,村村交流”,认真落实“六联”各项措施,做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情感共融,从源头上预防、减少边界不稳定因素发生,实现了边界地区的长期和谐稳定,有效促进了边界地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责编:李林俊

来源:法制周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