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专门教育的“衡阳样本”——衡阳市第十中学办学一年纪实
2025-11-18 15:58:38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李迅 | 作者: | 点击量:5266         

陈梓浪 李少华 谷红艳

走进焕新启航的衡阳市第十中学,阳光透过绿叶洒满操场,教学楼里书声琅琅。法治长廊的展板前,有少年驻足沉思;心理团辅室内,曾经的对抗与迷茫,正被温和的对话悄然融化。这所为迷途少年点亮心灯、重塑航向的校园,正以“育人温度”见证蜕变的奇迹。学校以“教育+司法”共管的创新模式,为“迷途”青春开启“向阳而生”的故事。

创新机制

筑牢“教育+司法”衡阳模式

“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管教,而是温情的教育,目标是培育‘守法、有德、有爱、有技能’的阳光少年。”学校党组织负责人王启生说,这不仅是写在办学方向上的理念,也是全体教职工日夜践行的誓言,班子成员、教师、民警、教官节假日无休,与学生“同生活、共学习”,用陪伴弥补缺失的关爱。

传统的工读学校模式往往侧重于管控,而衡阳十中从诞生之初,就致力于探索一条标本兼治的新路,其核心便是教育与司法的深度融合,织就一张从学生入学精准干预延伸到毕业后的长效保护与支持网。

学校创新构建了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家庭配合、社会协同、学校主办的“五位一体”专门教育体系。党组织书记由市教育局与市司法局共同选派,聚焦党建、安全与行为矫治,筑牢校园“稳定器”;校长及其他教学管理团队则由市教育局选派,主抓教育教学与后勤保障,激活成长的“发动机”。这种既分工明确又协作无间的架构,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了安全、矫治与教学三大核心任务同频共振、齐头并进,避免了“重管轻教”或“重教疏管”的弊端。

老师与学生一对一谈心。

在具体教学管理上,学校实行小班化、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每个班严格控制在25名学生以内,并配备4名专任教师和1至3名专职管理人员,师生比远高于普通学校,为实现个性化矫治提供了人力保障。更为关键的是,学校总结提炼出“一谈心、二矫治、三教育、四转化”的递进式工作方法,班主任、心理教师、驻校教官每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及时掌握思想动态,针对具体不良行为进行专业化矫治干预。

学校主动联动政法系统、民政、街道社区,建立了“一人一策”的跟踪帮扶档案。对在校学生,市委政法委组织公检法司4家单位的干警结对,定期来校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转化情况,开展谈心谈话和法治道德教育,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对于即将结业离校的学生,学校提前将学生的矫治情况、风险评估和帮扶建议通报给其户籍地派出所和社区,实现无缝对接。社区网格员、派出所干警定期回访,关注其社会适应情况,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生活帮扶和心理支持,防止因管理真空而再次滑入泥潭。

这种“入学有评估、在校有矫治、离校有关怀”的全链条模式,真正体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守护一个家庭,安定一方社区”的社会治理理念,形成了具有衡阳特色的专门教育闭环。

校本教材

开启一场心灵的再塑造

专门学校教什么,这是一个关乎教育成效的核心问题。沿用普通学校的教材,无疑是“方枘圆凿”;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教育矫治又会流于零敲碎打。衡阳十中的答案是:自主研发,量身定制,实现“以德正心、以法夯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面对无成熟经验可循的挑战,在学校校长周秀珍的牵头下,一支由8名骨干教师组成的研发团队迎难而上。他们查阅大量国内外特殊教育文献,深入分析本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认知水平,走访政法干部、心理专家寻求专业指导。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开发出《法治常识通关》《安全教育》《信仰教育》《成长教育》《非遗版画》《非遗扎染》《国学经典》《古诗词过级手册》等12本校本教材。今年7月,该校主持的《专门学校“三性四维”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成功立项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标志着该校的课程开发实践获得了学术界的权威认可。

心理健康讲座。

这套教材并非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系统构建了“三性四维”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了“法治正心”“道德塑心”“文化强心”三大课程群。

学校每周固定安排5节法治教育课,教材《法治常识通关》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为主,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与青少年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故事。学校还每季度举办法治大讲堂,邀请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定期来校授课,定期组织法治教育常识通关,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知法、懂法、畏法、守法,夯实行为的底线。

用道德教育塑心。通过学习红色故事、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爱国精神、提升道德修养和集体责任感。

法治与道德教育为孩子们划定了行为的“红线”,而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则为他们铺就了通往情感与创意表达的“彩虹桥”。衡阳的舞龙与扎染、祁东的渔鼓、常宁的版画……这些有着鲜明衡阳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都有了一批小传承人。学生在动手、动嘴、动脑等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专注力和审美能力;《古诗词过级手册》通过分级诵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小李(化名)初入校时对学习极度抵触,但非遗版画课上,他完全沉静下来。当一幅由自己亲手刻印的、充满传统韵味的版画作品最终呈现时,他眼中重新发出了自信的光芒。

这套精心构建的校本课程体系,如同一幅多元的“成长地图”和“心灵钥匙”,不仅指引着方向,更致力于唤醒每个孩子内在的动力,让他们在体验与创造中推开那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协同育人

69面锦旗谱写共育合奏曲

在衡阳市第十中学会议室,69面鲜红的锦旗整齐悬挂,形成了一道温暖而震撼的风景。每一面锦旗上滚烫的语句,背后都连接着一个曾经濒临破碎的家庭,都见证了一个迷途少年跌宕起伏的蜕变历程,都凝结着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心血与智慧。

今年3月,小豪(化名)、小文(化名)、小轩(化名)3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出衡阳市第十中学校门,家长们特地送来锦旗,握着学校领导的手说:“孩子懂法守法后,全家终于不再提心吊胆了。”

如何让“问题少年”成为“希望之星”,衡阳市第十中学积极探索“十中方案”,通过家校、家社联动,共同参与“行为矫治+文化浸润+心理重建”三位一体模式建设,助力误入歧途的少年重归正途。

迷途少年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同样需要被“矫治”与修复的家庭。为此,学校专门建立了家长学校,每个学期至少举办两期,邀请家庭教育导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给家长进行培训。针对个别学生,还开发了“亲子关系修复十二周计划”,系统指导家庭关系的重建。学生小豪(化名)的父母长期分居,家庭沟通完全断裂。班主任设计了“错位沟通方案”:先让与孩子同住的祖父母,将老师拍摄的孩子训练视频转发给父亲;再引导父亲撰写“成长观察日记”转发给母亲;最后组织三方视频通话实现“情感破冰”。在第八周的“模拟家庭日”活动中,小豪扮演父亲角色参与“家庭开支规划”情景剧,这个曾经被江湖义气裹挟的少年,在角色转换中真切体会到了责任与担当的重量,家庭的坚冰也开始消融。

在心理重建中,学校在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和心理专家指导下,独创“创伤记忆转化疗法”,由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执行。学生小轩(化名)曾深度卷入不良社交圈,学校心理老师引导他将那段在街头游荡、等待“大哥”召唤的真实经历,改编成了荒诞讽刺的小品《手机重度依赖症患者》。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小轩不仅宣泄了积压的情绪,更在角色抽离中得以客观审视过去的荒诞与危险,实现了自我疗愈。

在行为矫治过程中,该校与社会工作部门、团建公司、“衡阳群众”和大学生志愿者合作,以军事化训练与管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独创了“五维达标体系”,从仪容仪表、内务卫生、课堂纪律、文明礼仪、集体活动5个维度,将行为矫正目标细化、量化。学生小文(化名)曾因受胁迫犯罪,内心没有安全感,下意识摸刀疤的小动作暴露了他的心理防御。教官为他量身设计了“抗压训练三步法”:从站军姿培养肢体控制力,到“信任背摔”打破其对暴力关系的错误认知,最后通过担任军训标兵进行正向激励,一步步帮他重塑了自我认同和纪律观念。后来,他在课堂上创造了用不同颜色标注法律条文重点的“文氏笔记法”,被老师推广为全班范本。

在衡阳市第十中学,孩子们蜕变的轨迹是以“周”为刻度计算的。曾经紧锁的眉头与沉默,渐渐被课堂上的踊跃发言和舞台上的响亮歌声取代;昨日的躁动与对抗,已转化为书写时的专注神情与队列中挺拔的身姿;那些游移不定的目光,重新在书香与墨韵中找到了落点,变得坚定而明亮。

办学一年,成果丰硕。截至今年8月,该校累计结业离校的91名学生中,45人重返原校就读,26人凭借在校习得的技能顺利就业,其余学生也在家庭和社区的帮助下,积极准备开启新生活。

责编:李迅

一审:艾京昆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