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警日记】何沫桓:纸上学问浅,实践出真知——在烟火人间中读懂那抹藏蓝
2025-09-09 12:31:58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王彩英 | 作者:何沫桓 | 点击量:7241         

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何沫桓)7月中旬,当我走进双峰县公安局永丰水陆派出所,看到警徽第一次真切地悬于头顶,课本上那句“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箴言,瞬间褪去了铅字的冰冷。这为期一个月的见习时光里,我在监控屏幕闪烁的光影里、在邻里争执的调解桌前、在深夜寂静的巡逻路上,触摸到基层警务那带着体温的脉搏,也读懂了警徽之下那份平凡而坚韧的担当。

初来乍到,本以为见习多是观摩学习,没想到很快就要投入到实战工作中。第一次协助民警寻找丢失的手机,我看到报案人急得眼眶泛红,语无伦次。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那部丢失的手机所承载的,远不止是通讯功能,更是亲人的牵挂、重要的凭证,甚至是生活的依靠。跟着师父一头扎进监控室,我的眼睛紧盯着屏幕,在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中,反复回溯报案人的行动轨迹。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焦虑在无声滋长。终于,一帧画面中,一辆大巴车后,一个人不起眼的弯腰动作,一个物品被拾起……锁定!我们立刻追踪拾物者的去向,奔赴汽车西站调取下一段监控确认,通过分析研判联系到拾物者,并将手机归还失主。

当报案人从我手中接过失而复得的手机,那连声的“谢谢”和眼中闪烁的泪光,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原来,警徽的重量,就蕴藏在这关乎百姓切身冷暖的“小案”之中。

这份在光影中抽丝剥茧的实践,很快迎来了更严峻的考验。 一天,所里接到一起自行车失窃的警情,案发时段锁定在前一晚20时至次日上午10时许。面对十多个小时的监控录像,我没有退缩,一帧一帧地反复回看关键区域的画面,如同在时间的沙海中淘金,眼睛因长时间紧盯屏幕而酸涩,精神却高度集中,生怕错过任何一丝异常。整整两个小时的专注排查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凌晨3点13分的一段监控画面中,一名可疑男子鬼鬼祟祟地接近目标车辆,手法娴熟地破坏了车锁,并迅速将自行车骑离现场。那一刻,锁定嫌疑人的兴奋感瞬间冲散了疲惫,这不仅是一次盗窃案的破获,更是我运用所学监控技战法,在实战中独立分析、追踪、锁定目标的宝贵经历。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破案的关键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极易被忽略的画面细节和枯燥的重复比对之中,而每一次成功的锁定,都是对群众财产安全最实在的守护。

比起循迹追踪的“破小案”,调解纠纷更是对耐心与智慧的考验。师父曾带着我处理一起家庭矛盾纠纷,双方情绪激动,寸步不让。师父没有急于裁决,而是耐心引导双方倾诉原委,在看似杂乱无章的抱怨声中,敏锐地捕捉到双方都希望“家和万事兴”的关键点。他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地化解了僵局,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缓和,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谅解。我深刻领悟到,执法不仅是惩戒与裁决,更是人与人之间信任裂痕的修复者,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次设身处地的劝解,都在无声地织补着社会信任的经纬。

派出所的夜,并非总是惊心动魄。深夜出警的经历,为我勾勒出“维护社会治安”最日常也最动人的注脚。凌晨的永丰街道,灯火阑珊。师父的车灯会特意扫过还未收摊的夜市,提醒摊主锁好电动车;会停在晚归学生宿舍楼下,用手电照亮幽暗的楼道;会在喧闹的KTV门口驻守,劝离醉意朦胧的年轻人……这些细碎到几乎被忽略的瞬间,拼凑出“平安”二字最坚实的底色。原来,岁月静好并非理所当然,是有人在你看不见的角落,提前将隐患的苗头一点点掐灭,用脚步丈量着辖区的安宁。

基层见习生活,像一面澄澈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课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它彻底改变了我对警察职业的认知,他们既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追凶缉恶的“硬汉”,更是守护万家灯火、调解鸡毛蒜皮的“社区管家”。这身藏蓝制服,承载着法律赋予的威严,更浸润着服务人民的赤诚。

我明白了,那些严谨的法条、规范的程序,其终极意义,都会落实到为群众解决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问题上。这抹藏蓝的责任,不在云端,就在这市井的烟火气里、在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在每一次倾尽全力的找寻里、在每一次设身处地的调解中,在每一次深夜无声的守护里。纸上学问终觉浅,唯有躬身实践,方能在烟火人间,真正读懂那抹藏蓝承载的千钧重量与温暖微光。 

责编:王彩英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