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法庭 | 近30万借贷“无头案”,法庭请来“金钥匙”
2025-08-17 20:43:16          来源:湖南法治报讯 | 编辑:马志军 | 作者:田婷婷 | 点击量:5216         

借贷“无头案”

 

一笔 29 7 千余元的款项,仅有零散的微信转账记录作为凭证,既无借条,也无任何书面协议。原告王某坚称是借款,被告郑某则咬定部分属于亏损的投资款。

 

面对这起证据链脆弱、事实扑朔迷离的“无头案”,射埠法庭庭长李金煜没有选择简单下判。“一纸判决容易,但乡邻反目成仇的裂痕难弥。”他深知,机械裁判无法真正解开双方的心结,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让两人都信服、且能实际履行的方案。为此,李金煜果断启用了法庭精心打造的独特资源——“乡贤朋友圈”。这把开启僵局的“金钥匙”,能否为这桩悬案带来转机?

 

 

一笔糊涂账

 

2020 年,村民王某经介绍受雇于郑某。期间,郑某多次以资金周转为由口头借款,王某通过微信陆续转账 29.79 万元(含代付货款 4440 元)。既无借条,也无还款协议,仅有冰冷的转账记录躺在手机里。2023 年,多次催讨无果的王某无奈起诉。法庭上,郑某抛出“反转”:“部分钱是合伙投资!我亏了上百万,哪有钱还?” 却拿不出任何合伙协议或投资凭证。

 

案件陷入僵局:关键事实难以认定,证据基础薄弱。 若强行判决,不仅事实认定风险高,更可能激化矛盾;但放任不管,王某的合法权益又无法保障。“不能一判了事,要解决问题。” 李金煜庭长决心寻找更优解。

 

金钥匙是什么?

 

李金煜启用的“金钥匙”—— “乡贤朋友圈”机制,是射埠法庭多年实践积累的宝贵资源库和独特工作法。其核心成员由曾在射埠法庭通过调解方式成功化解纠纷的当事人构成。 这些特殊的“乡贤”自身完整经历过法庭调解程序,对调解的理念、规则、流程和效果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理解。

 

法庭在实践中发现,这些调解结案的当事人结案后能发挥一举多得的关键作用:他们熟悉法庭工作,便于协助法官与同村或邻近的新案件当事人建立信任、沟通案情;依托同乡身份,方便法庭对调解协议履行情况进行跟踪回访,促进自动履行;当其所在村镇有新涉诉案件时,他们可作为法庭的“信息员”,帮助提前了解背景情况、人情关系,还可直接参与新案件的调解工作,用“过来人”的经验和同理心劝导当事人。

 

“他们是法庭调解工作的‘活教材’,也是连接法庭与乡土社会最牢固的纽带。” 李金煜强调,这套机制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的闭环逻辑。

 

情法解心结

 

调解现场,受邀的“乡贤”调解员(正是一位曾成功调解过类似纠纷的当事人)没有急于争论款项性质,而是从自身经历和乡土社会最看重的“信义”二字谈起。

 

“老王啊,当年我也遇到过这种事,也是靠法庭调解和老乡信任才缓过来。老郑,咱都明白,法庭调解不是认输,是找个都能走下去的路。老王当初帮你,图的不是利息,是这份信任!这账认了,路才宽!” 作为“过来人”的肺腑之言,更具感染力,有效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

 

与此同时,李金煜牢牢把握法律底线,清晰释法。他强调仅凭转账记录难以认定合伙关系,明确款项的借贷性质是基础。

 

情理与法理双重催化下,双方终于各退一步,达成一份充满乡土智慧的“对赌”式调解协议:被告郑某自愿分期返还原告王某 10 万元——2026 2 10日前还 5 万元,2027 1 30 日前付清余款。

 

协议特别设置了严格的履行保障条款:若任何一期款项未按时足额支付,原告有权就全部剩余款项申请强制执行,并按 20 万元基数计算利息及追索诉讼费。

 

一把钥匙开千把“锁”

 

通过 “法庭主导、乡贤(调解结案当事人)参与、功能集成” 的模式,将纠纷当事人转化为治理力量。此案正是射埠法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通过构建“法庭+村委+乡贤”三级调解网,推动解纷网络下沉,2024 年诉前化解纠纷占比显著上升 37%;乡贤参与案件因融入乡土信任,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超 90%,实现了从“判后执行难”向“调解即履行”的效能升级;同时,机制有力守护“熟人社会”诚信根基,为“无讼乡村”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越来越多曾受益于此机制成功解纷的当事人,如涓水汇流般主动加入“朋友圈”,汇聚成不断扩展的“同心圆”,润泽乡里。这个源于实践、反哺实践的“乡贤朋友圈”,正日益成为射埠法庭化解基层矛盾、修复社会关系、守护乡土诚信的一把务实而有效的“金钥匙”。


责编:马志军

来源:湖南法治报讯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