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思法 | 从 “拎窗危机”看教育法治的破局之道
2025-05-29 16:59:35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左爽 | 作者:杨友林 | 点击量:5480         

杨友林

浙江瑞安某中学的“拎窗危机”,折射怎样的教育法治困局?

浙江瑞安某中学3楼窗边定格的惊魂一幕,将教育治理的深层矛盾推向舆论风口——教师失控的双手、学生悬空的身躯、手机镜头下破碎的信任,构成法治时代教育管理的刺目注脚。教育的戒尺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挥动,才能既守护成长尊严、又筑牢安全底线?

据光明网2025年调研显示,51.1%的受访者认为“教师不敢惩戒”已成普遍现象,部分教育工作者因担忧投诉选择消极管理,教师群体在“管与不管”的焦虑中陷入集体性困境。社会舆论场更将复杂议题简化为“教师管不得”与“孩子碰不得”的二元对立,致使教育惩戒权在过度收缩与肆意扩张间剧烈摇摆,最终酿成双输困局。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是让法治成为教育治理的校准仪。永州实践为这道教育治理方程式提供了法治思维的解题路径:市县校三级法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合司法、教育、社区资源,为861所中小学配备法治副校长,并创新推行 “政法干警 + 学校分管副校长”A+B双轨制模式形成互补优势;建立永州市青少年教育训练专门学校,为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提供矫治空间;《法治安全教育指导手册》标准化教学范本与每年4课时的专题法治教育,正在将抽象的法规具象为可感知的行为边界。这种制度铠甲的锻造,本质是通过法治程序重塑教育治理的正当性——既为教师划定履职的安全区,也为学生构筑权利的防护网。

从“拎窗危机”到法治破局,折射的是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法治成为教育场域的操作系统,管理的每一帧画面都将自带法治底纹:教师不必在“失控”与“失能”间走钢丝,学生无需在溺爱与威慑中试错成长。这或许正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让规则守护尊严,以法治滋养心灵,在法典与戒尺的共鸣中,奏响成长的最美和声。

我是九嶷山下的杨哥,法治思维,思虑法治!

责编:左爽

一审:左爽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