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力量下沉赋能基层治理——衡阳县探索新时代善治之路
2025-06-05 16:25:24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王汝福 | 作者:陈梓浪 龙求 李少华 | 点击量:9734         

湖南法治报讯(陈梓浪 龙求 李少华)在衡阳县委政法委的统筹部署下,一场以政法力量赋能基层治理的革新实践正在蒸水之滨蓬勃展开。从田间地头的法治宣讲到智慧平台的矛盾化解,从“三疏治理”的乡土智慧到“好人调解室”的温情守护,县委政法委牵头主抓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公检法司等部门资源,构建起“政法力量下沉、治理机制创新、风险防控闭环”的三维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举措落地见效,交出了一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蒸阳答卷”。

政法力量下沉,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以前觉得法律条文高深莫测,现在政法干警上门讲解,连反诈知识都编成了顺口溜!”界牌镇将军村村民王大伯翻看着干警送来的《民法典及普法宣传手册》,指着其中用漫画解析的反电诈案例连连称赞。这场政法干警与基层群众的“双向奔赴”,源自衡阳县创新开展的“千警入万户·同心创平安”专项行动。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政法力量如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衡阳县委政法委以“千警入万户·同心创平安”活动破题,按照“一名政法干警联系一村(社区)”原则,从公检法司等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起覆盖全县491个行政村(社区)的治理网络。干警们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情收集员”,将政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在渣江镇,干警针对留守老人多的现状,创新“方言课堂+情景模拟”宣讲模式,用当地方言演绎反诈小品,让群众在笑声中记住“不轻信、不转账”的反诈口诀。

如何让法治宣传入脑入心?衡阳县委政法委以法治电影放映活动破题。在全县491个村(社区),《第二十条》《破冰》《孤注一掷》等现实题材影片轮番上映,银幕上法律与道德的碰撞引发观众共鸣,银幕下干警结合案例解读法律法规,让“纸面上的条文”变为“行动中的准则”。

这场政法力量赋能基层治理的“下沉运动”不仅带来法治温度,也形成了治理闭环。政法干警们带着“五个一”任务清单走村入户:每季度至少三次走访,既发放印有干警联系方式的平安建设手册,又通过微信矩阵推送普法短视频;既排查家庭邻里矛盾隐患,又收集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意见建议。

在干警走访过程中,一本本“民情日记”记录着群众的急难愁盼。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毒、电诈问题,县委政法委牵头公安、司法等部门开展“清源断流”“云剑”等专项行动,全县电诈发案率大幅下降。同时,依托“网格化+信息化”平台,干警指导村(社区)完善“一户一档”信息库,实现风险隐患的精准预警和动态管控。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唐仕海深有感触:“政法干警的双脚下沉多少泥土,群众心中就能积淀多少信任。”

治理机制创新,构建多元共治“善治格局”

基层治理既需要政法力量的“硬核支撑”,更离不开治理机制的“软性创新”。衡阳县委政法委主导推进“大平台、微网格、衡品牌”建设,撬动基层治理效能整体跃升。

5月16日,衡阳县综治中心正式揭牌运行,新成立的县综治中心整合信访接待、人民调解、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等机构职能,对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走进衡阳县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服务”等窗口整齐排列,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治理资源实现“多心合一”,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解开千千结。在这里,一起持续三年的山林权属纠纷通过“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圆满解决,当事人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仅用时7天。在县委政法委的指导下,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化解重大矛盾纠纷效率大大提升,调解成功率达98.6%,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近年来,该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水平,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源头、解决在萌芽状态。在“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架构下,衡阳县织就了一张“智慧治理网”。网格员手持终端实时上报隐患,系统自动分流至责任部门。

演陂镇创新探索“公约守护人”乡村治理模式,通过推选退休党员干部、乡贤能人担任“公约守护人”,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法治理念相融合,构筑起“村规民约定方圆、文明乡风化春雨、矛盾调解润无声”的治理新生态。这些扎根乡土的“和事佬”们,在方桌板凳间调解宅基地纠纷,用乡音俚语化解邻里积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公约守护人”已成为该县撬动乡村善治的“金钥匙”,全县共推选448名“公约守护人”,化解矛盾纠纷万余件。

在岣嵝乡,大禹文化中的“疏”理念被转化为疏导情绪、疏通堵点、疏解心结的“三疏工作法”,该乡多次获评市县平安建设优秀乡镇,连续五年被评为信访“三无”乡镇,禁毒工作考评连续七次排位全县第一。

从“公约守护人”到“三疏治理”,从建好“大平台”到打造“衡品牌”,衡阳县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让特色经验“本土化”生长,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治理模式,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风险防控闭环,筑牢社会稳定“铜墙铁壁”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守护人民的幸福和安宁,是政法工作的神圣职责。衡阳县政法系统坚持“治已病”与“防未病”并重,构建起“源头防控、过程管控、末端处置”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针对群众深恶痛绝的涉毒、涉电诈、涉性侵犯罪,衡阳县委政法委部署开展“雷霆行动”“净网行动”等专项打击,成效显著。扫黑除恶方面,深入开展信息网络、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七大行业领域乱象治理,顺利通过中央四年一度的扫黑除恶特派督导。在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中,建立“一站式”取证机制,避免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相关经验被全省推广。该县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大稳控”活动,充分发挥“铁三角+N”(政法委、公安局、信访局+相关乡镇或县直单位)和“大数据”维稳机制优势,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衡阳县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创新“四心四步六法”工作法,用“热心接待、诚心调解、耐心倾听、同情心感化”搭建沟通桥梁,以“案例警示法”“亲情唤醒法”等技巧破解调解难题。2024年共调解859件,调解成功850件,成功率98.9%,其中调解和好77件,让无数濒临破裂的家庭重归和睦。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岘山镇统筹社会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成立模范好人调解室,让有名望且精通调解工作的人大代表、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来当“和事佬”,运用“向善”的力量化解矛盾,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构筑立体化、全面化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政法力量赋能基层治理,既要“沉下去”倾听民声,也要“融进去”创新机制,更要“立起来”筑牢法治信仰。从“千警入万户”的脚步到“大数据+网格化”的智慧,从“三疏治理”的乡土智慧到“好人调解室”的温情,衡阳县政法系统以法治为笔、以创新为墨,绘就了一幅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画卷。

当千名干警成为百姓身边的“法治贴心人”,当综治中心变身“矛盾终结站”,当道德模范化身“和谐润滑剂”,这场由衡阳县委政法委主导的治理实践,已将政法力量深刻融入基层治理实践,把法治阳光洒遍蒸水两岸,让平安成为最亮丽的民生底色。

责编:王汝福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