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沉浮中的精神突围:读《苏东坡传》的检察启示
2025-04-23 17:26:38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左爽 | 作者:杨中淑 | 点击量:6774         

作为基层检察机关检察官,在苏东坡跌宕的人生轨迹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文豪的才情,更是一位士大夫如何在理想与现实、家国与自我之间寻找平衡的精神图谱。这种平衡,恰如检察人面对公平正义与人性复杂时的坚守与自省。

家国情怀的底色:家风浸润与理想启蒙

苏轼的赤子之心,源自苏氏家族“爱国家、重教育、崇勤俭”的家风传承。父亲苏洵以“车轼”喻子,告诫其“外饰锋芒,内守本真”;母亲程夫人借《范滂传》激励儿子“为理想以死相争”。这些教育让苏轼始终以“致君尧舜”为己任。即便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他仍以《赤壁赋》追问历史兴衰,以《秧马歌》推广农具惠及百姓。这让我想到,检察人的初心亦需根植于家国大义,既要敢于在司法中“亮剑”,也要在为民服务中“深耕”。

逆旅中的豁达:困境与超越的生命诗学

从黄州的“一蓑烟雨”到海南的“桄榔庵”,苏轼将贬谪地化为精神沃土。他于惠州改良水井,在儋州兴办学堂,甚至在海南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这种将苦难转化为创造力的智慧,从容淡定,豁达担当。苏轼的实践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职位高低,而在能否以专业之力守护一方安宁。

检察人的精神共振:忠诚、勤勉与廉洁

苏轼一生“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即便贬至蛮荒,仍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与新时代检察精神中的“忠诚、为民、担当”不谋而合。他在密州抗洪筑堤、徐州救灾建“黄楼”,恰如检察官在公益诉讼中修复文物、在民生案件中纾解民困的实践。而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廉洁观,更与“以廉正身”的检察操守遥相呼应。

结语:以东坡为镜,照见检察初心

读罢《苏东坡传》,深感检察事业亦是一场“精神突围”。面对诱惑与压力,我们需如苏轼般“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学识涵养格局;面对挫折与质疑,当学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愿每一位检察人都能在东坡的精神遗产中,找到那份“浩然正气”与“人间温情”,让法治之光如赤壁江月,照亮每一个需要正义的角落。  

作者系零陵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杨中淑

责编:左爽

一审:左爽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