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执必究!恶意转移微信资金25万,获刑六个月
2025-02-27 08:44:44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刘惠明 | 作者:罗丽芳 | 点击量:7892         

湖南法治报讯(全媒体记者 伏志勇 通讯员 罗丽芳)为切实维护司法权威,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法院依法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并于近日对一起拒执罪案件作出判决,彰显了芦淞法院对逃避执行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2015年2月16日,芦淞法院就邓某与夏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作出民事判决,判令夏某向邓某支付本金28.2万元及利息4.49万元,如逾期未履行则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该判决生效后,被告人夏某未履行还款义务。邓某于2015年5月22日向芦淞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过程中,芦淞法院依法向夏某送达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执行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并多次责令其履行义务。然而夏某仍拒不主动履行义务,执行法官查控其名下财产也无结果,遂对其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但夏某仍未履行义务。2024年,夏某在明知法院执行工作要求的情况下,仍然将其微信账户内的25万余元资金转移至他人账户,导致案件长期无法执行到位,严重侵害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芦淞法院将案件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芦淞区人民检察院于2025年1月21日向芦淞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夏某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夏某在具备履行能力的情况下,故意转移财产以规避执行,其行为已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1月22日,芦淞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夏某有期徒刑六个月。

本案中,夏某通过转移财产逃避执行,属于典型的“有能力履行而拒不执行”情形。芦淞法院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体现了对拒执犯罪的高压态势,有力维护了生效裁判的权威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芦淞法院将以本案为范例,继续以“雷霆之势”打击拒执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胜诉权益。

责编:刘惠明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