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之光照亮乡土——参加2025年寒假大学生“送法下乡”活动见闻
2025-02-14 15:03:05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王辉 | 作者:戴洋 | 点击量:8089         

戴洋

1月22日至24日,我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武陵源区司法局组织的大学生“送法下乡”活动。三天时间虽短,却让我深刻体会到“法治扎根乡土”的意义,也让我对基层普法工作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堂关于责任、成长与使命的人生课。

一、从课堂到田野: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曾以为法律是书本上的条文、课堂上的案例,但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法律更是田间地头的“守护者”。在武陵源区司法局的组织下,我们团队深入村(居),通过“普法集市”“法律夜校”“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向村民普及了《民法典》《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张家界村的一次调解经历。一位村民因宅基地边界纠纷与邻居争执多年,我们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现场勘查,结合《土地管理法》和村规民约,耐心向双方讲解权属划分的法律依据,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当看到两位老人握手言和时,我真正理解了“法理情相融”的力量——法律不仅是冰冷的规则,更是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桥梁。

二、普法需“接地气”:创新形式才能深入人心

在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基层普法的挑战与智慧。面对部分村民“法律离我们太远”的固有观念,我们尝试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法治精神:

“方言普法”拉近距离:用当地方言编写普法顺口溜,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土话”,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

情景剧演绎法律案例:通过自编自演的短剧还原“网络诈骗”“邻里纠纷”等场景,寓教于乐中传递法律知识。

“法律锦囊”精准服务:针对留守老人、返乡青年等不同群体,定制普法手册,内容涵盖防诈骗、劳动合同、婚姻家庭等热点问题。

一位老伯在参与活动后感慨:“原来法律不是‘官老爷的事’,它管的就是我们每天遇到的麻烦!”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普法的核心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唤醒群众“遇事找法”的意识和信心。

三、双向成长:乡土社会教会我的“三堂课”

第一课:以谦卑之心倾听需求

初到乡村时,我曾带着“传授知识”的优越感,但很快发现,只有放下身段倾听村民的真实诉求,才能让普法真正“对症下药”。比如,一位果农关心的是“承包合同被单方解除怎么办”,而留守妇女更关注“家暴如何取证维权”。这让我明白,基层普法必须从群众需求出发,而非“一刀切”式灌输。

第二课:用同理心传递法治温度

在龙尾巴村走访时,一位大娘因儿子务工受伤索赔无门,我们不仅帮她梳理工伤认定流程,还联系法律援助中心提供后续支持。她含泪的感谢让我懂得:普法工作者既是法律的传播者,更是群众权益的守护者,需要用真诚与共情架起信任的纽带。

第三课:看见法治建设的“微光”

从中湖司法所司法员扎根基层数十年的坚守,到村民从“信访”到“信法”的观念转变,我看到了中国法治进程在乡土社会的点滴进步。正如一位司法所前辈所说:“法治乡村建设就像种树,我们这一代人或许看不到参天大树,但总要有人播下种子。”

四、反思与展望:让青春与法治同行

三天的活动也暴露了我的不足:对农村实际法律问题了解不够深入、沟通方式有时过于生硬。这让我下定决心加强实践学习,未来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更要培养“把法言法语翻译成家长里短”的能力。

“送法下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计划与团队建立长期帮扶机制,通过线上法律咨询群、定期回访等方式持续助力乡村法治建设。同时,我也将把这段经历转化为学习动力,努力成为既有专业素养、又具人文关怀的志愿者。

结语:

武陵源的山间云雾渐渐散去,但法治的种子已悄然埋进这片土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让法治精神在乡土中国扎根、生长的使命。这趟“送法下乡”之旅让我坚信:当法律与民心同频共振时,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增添一抹亮丽的法治底色。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

责编:王辉

一审:曾金春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