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法治报通讯员 唐瑜 李旭瑞 杨艺群
从“胜利之城”到“和平之城”,历史在这里镌刻了一道深邃文化印记。
近年来,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成立“芷蓝”公益诉讼工作室,深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以品牌建设凝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合力,针对辖区内历史文化遗址、革命遗址、纪念设施等存在的不同程度损毁问题,以监督促支持,推动与行政机关共同履职,协助解决项目资金200余万元,推动45处文化遗址保护性修复,以高质效司法办案为芷江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提供检察智慧,在守护和平之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上镌刻检察印记,助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建设“1+X”工作室
打造规范化样板
坐落在芷江侗族自治县城区的文庙,是湘西地区最大的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2019年,被认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霜雪雨中,芷江文庙一度破败。2021年7月,芷江检察院在履行检察监督职能时,发现芷江文庙因保护不力,部分建筑结构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且被违规用作商业用途,一场长达两年多的文物保护战就此打响。
在检察履职过程中,该院以“检察建议+调研报告”的形式,分别向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和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发检察建议书,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监督管理、提升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学习、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解决文庙修缮资金不足问题,促成文庙修缮性保护,再现昔日恢宏气象。
为书写公益检察的使命担当,2023年2月,该院成立“芷蓝”工作室,致力于通过公益诉讼检察保护、传承和推广芷江历史文化资源基地,打造芷江检察院公益诉讼特色品牌,助力芷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芷蓝”工作室挂牌成立。
在文庙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后,该院以“芷蓝”工作室为核心力量,组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站,推动文庙开展民俗展示、祭拜仪式、文庙课堂等活动,让千年文庙“活起来”。
这是“芷蓝”工作室成立以来的首次实践,为芷江文庙的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工作室以打造规范化公益诉讼工作室为目标,拓展多领域保护站建设,以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站为重点,突出对侗族文化、抗战文化、芷江文庙、天后宫等芷江丰富的历史文化保护,形成1个工作室带动X个保护站“1+X”工作格局,为“4+10+N”公益诉讼领域提供坚实阵地。
目前,“芷蓝”工作室完成公益诉讼宣传资料室和“芷蓝”法治课堂、芷江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站等阵地建设。芷江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站聘请当地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吴建宏、江贤军等5人为人才库成员,针对侗族文化挖掘、红军长征历史遗迹保护、传统古村落保护以及芷江明山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开展专项行动,已办理盗掘古文化遗址民事公益诉讼案、红军长征遗址保护案等一批红军长征保护相关遗迹、烈士保护等公益诉讼案件,努力打造芷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其中,结合风雨桥、芷江鸭等品牌撰写的《在这个充满光影的县城,乱七八糟不是形容词》在正义网专栏刊发,实现文旅发展需求同检察职能的深度融合。
聚力“3+”宣传模式
助推品牌破局出圈
12月16日,芷江检察院根据长征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微电影《爷爷的宝藏》,在2024年度全国检察新媒体精品展示活动中,获评全国检察新媒体原创作品三十佳。
该片由“芷蓝”工作室原创制作,根据红二军团长征途经芷江过程,红军战士和侗家少年因一双布鞋结缘的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寓教于乐,采用微电影的形式,将基层检察院守护红色资源的情感和行动融入生动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中,使观众接受红色资源保护教育。
“‘芷蓝’工作室是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诉讼组织,它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与普法教育有机结合,在强化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同时,打造高质量法律宣传产品,高效整合线上线下宣传平台,扩大‘芷蓝’品牌影响力。”芷江检察院检察长肖尊启表示。
做好日常宣传。该院结合环境保护日、八一建军节、烈士纪念日、法治进校园、政法干警下基层等重要活动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讲座、授课。组织学生、社区群众、企业代表参观公益工作室,定期在“芷蓝”法治课堂开展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和普法宣传。
做优宣传产品。在完成《爷爷的宝藏》红色资源保护微电影和履职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后,该院计划推出《“芷蓝”公益行》普法系列栏目,聚焦红军长征文物保护、环境保护、食药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以案说法,以优质法律产品赢取社会关注。
该院每年确定一个党委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领域发布工作成效。今年紧扣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结合已办理的盗掘古文化遗址民事公益诉讼案、红军长征遗址保护案等一批红军长征保护相关遗迹、烈士保护等公益诉讼案件,邀请权威文史党史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怀化召开有影响力的新闻发布会。
探索“检察+”履职
凝聚公益守护合力
在芷江与新晃交界处的新店坪镇上坪村,一位农民将自己棺材送给红军安葬,其三代人接力扫墓的故事,在今年实施“英烈保护专项行动”中,被“芷蓝”工作室发现。
获知这一线索后,检察官通过大量走访调研,邀请历史文化专家、相关群众指认地点,同时翻阅大量档案,确定了4座烈士墓。最终,在综合调查和反复研判下,芷江检察院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制发检察建议书,要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对无名烈士墓进行考证,对烈士墓采取迁移、修缮等相关措施,以做到“应迁尽迁、集中管护”。
7月5日,芷江检察院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组织安葬仪式,将3名在便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迁葬到上坪烈士陵园。12月16日,又将48名牺牲的无名红军战士迁入烈士陵园。88年后,参加便水战役的52名红军战士归队。
上坪红军烈士陵园迁葬仪式现场。
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传承红色基因,就是守护精神家园。该院积极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持续加强公益诉讼在保护文物领域的办案力度。“芷蓝”工作室到主管部门调取文物保护登记台账,比对革命遗址、历史文化遗址等史迹43处,并常态化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评估整改效果,切实做好“后半篇文章”。
在对红二、六军团长征冷水铺政治干部会议旧址保护案件“回头看”时,发现芷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未落实检察建议中的“因地制宜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检察院通过跟踪问效、多方协调,推动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形成开发方案。目前,该遗址已进行陈列布展,制作了红二、六军团在芷江的行军路线图、展出了冷水铺政治干部会议现场油画、设置了芷江便水战役等内容展板,吸引大量参观游客。
依法履职,更好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该院在受理一起盗掘古文化遗址案时,自行补充侦查,通过实地勘察调研,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促成该县首例文物保护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顺利办结,推动将该古文化遗址进行文物登记,纳入保护范围。
公益守护,需要多方联动配合。该院与公安、法院、文物等部门构建涉文物案件提前介入、涉文物保护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线索移送、联合调查、英烈保护和司法救助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等工作衔接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警示性预防教育”四位一体的公益诉讼检察办案模式。近三年共立案9件,制发检察建议8件,为文物传承保护添彩“检察蓝”。
责编:谭好
一审:谭好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